看漫画 首页 武侠小说 历史小说 玄幻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科幻小说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七章 还是撞上了

作者:踏实8 字数:5101 更新:2025-02-21 04:58:10

孙姐给刘智讲完上面这些故事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由于时间太晚,两人刚才又很是投入,所以现在感觉非常的累了,就决定不回大脑研究院了,反正原先董老的要求是为了躲避那颗该死的彗星,现在它已经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自己也不用再过于畏手畏脚的一定在大脑研究院睡觉了。

就这样,刘智决定好后,就跟那美妇人孙姐互相搂抱着进入了梦乡。

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刚刚进入梦想不久,那颗四分五裂的彗星终于是投入了太阳的怀抱,不过跟科学家们预想的不太一样啊!在高倍望远镜的关注下,人们看到那颗彗星前面不断的冒起白烟,显然太阳的温度已经在影响它了。它表面正在不断的汽化着,他的体积和质量也在不断的缩小着。

科学家们很高兴,按照这个变化一定能在撞击前就能把彗星全部汽化掉吧!可是最后的情况却是有了突然的变化,在汽化到最后的时刻,那彗星的核心部分好像是一种很特殊的金属,太阳的表面温度最多只能让它液态化,却不能汽化掉。而且这一部分的质量大约占原先的六分之一,而且在这种高温的汽化下,四分五裂的彗星竟然又合为一体,成为了一颗液态化的金属球。

这颗金属球用超过第三宇宙速度的急速,冲进了太阳的怀抱里。瞬间消失了遗迹,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般。可是,在沉默了几十秒钟后,太阳表面撞击到的部位忽然如同石子落入水面一般,出现了一圈圈的波纹。就在科学家们很是纳闷里面发生了什么时,那太阳好像打喷嚏一样,打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喷嚏,一下子打出了无数的冒着白烟的炽热金属小球,向着地球方向冲击而来。

看到这样的场面,科学家们有些发蒙了,这些是什么东西,太阳好像没什么事。为什么就反作用力打出来这么多的小金属球,而且好像温度还很高的样子。他们迅速用科学探测仪去查探,总算是搞明白了怎么回事。

原来那剩下的金属液态化的大球冲入了太阳内部后,太阳也还是化不了它们,再加上内部正在进行着强烈的核聚变反应容不得这些东西的存在,就把这金属球打碎喷了出来。

可惜的是这些都是金属液态化的小球,质量一点也没减少,而且再经过太阳的加速度,用更快的速度向着地球飞来了,只不过是化身为亿万滴液态化的小球了。大的有小汽车般大,小的恐怕只有玉米料般小,大部分都是篮球那般大的。它们带着太阳送来的加速度,飞快的扑向它们的目标地球,它们的使命就是要毁灭地球,没完成之前,它们看来是不会消失的。

可怜的科学家们马上开始重新计算起来,这些致命的金属球会在多久到达地球,会对地球造成多大的危害。在一番紧张激烈的计算后,他们就很是悲惨的哭了,这些要是打击到地球上当然会形成很好看的流星雨,可是在这么好看的流星之下接着就是猛烈的撞击啊!

而且时间很快,用不了七八个小时首批就能到达了,以后的估计要持续数天,都会撞击到地球上的。

就在科学家们再次绝望难受的时候,刘智和孙姐却是醒了过来,抬头看天一切正常,太阳高照又是一个大晴天啊。早上起来是学习的最好时候,刘智在吃完孙姐的美味早餐后,就缠着孙姐再教学下面的催眠术知识。

孙姐也没含糊,知道他很爱学习,就讲了一部分很重要的心理学的知识给刘智,因为心理学跟催眠术密不可分:

当然我要承认,列举这些不靠谱的货色多少有一些情绪上的偏见,不靠谱人士应该符合平均分布,因此各个行业都有,不足为奇。但我要说的是,除去这些不靠谱的货色,中国的心理工作者普遍有问题,包括那些所谓的海归人士。

这些问题并不是来源于专业知识的缺失,而是他们思维方式依然停留在机能主义的层次上。一些与社会文化牵涉较少的的心理问题他们可以解决,比如很普通的强迫症,但是牵涉到社会整体的文化习惯的时候,他们就搞不清楚状况了。比如这次汶川地震中的所谓心理干预,在我看来完全是扯淡。因为他们的介入方式彻底地反传统和反文化,采用纯粹的西方心理咨询的模式,完全不顾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文化习惯中,而且也不考虑个体的差异,用一些完全是预先假想的情绪发泄方式来指导当事人。家里死了人,房子变成灰烬,小孩是“应该哭”还是“应该不哭”,如果你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你的心理干预就一定是荒谬的。

我和斯通说,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奢侈品,它和时尚一样,是一切基本需求满足之后的额外的需求。社会文明必须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之后,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行业。现在的中国不具备这个条件,我们可以治疗一些精神病,而且主要是药物治疗,但是心理咨询则没什么可以咨询的。实际上从人类现有的知识来看,对于何谓“精神病”也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之所以没有什么可咨询的,一方面是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一片混乱,而文化也处于断裂的状态,判断“异常”的参照系都已经模糊了,所以你将无法知道何谓异常,为何正常。因此除了极为明显的带有破坏性的病态行为,对于一般的、构不成精神病的“生活中的困惑”,心理咨询毫无意义。因为无论最终得到什么结论,这一结论总会在破碎的参照系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异常”。所以,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个人认为在中国都是骗钱玩的(可能有人不是,但我相信大部分是),实在不行直接找精神病医生,这比心理医生要更实在点。

而就我个人的看法,绝大部分所谓的困惑,只不过是一种心智不成熟。这种心智不成熟不仅仅是因为个体的差异性所致,更大程度是整个社会的价值断裂所影响的。传统的宗族的、强调人际与伦理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解除,而个人主义的、在确定的框架内充分尊重个体行为的文化氛围又没有形成,所以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也搞不清楚哪些人的生活是可以模仿的,而哪些则不能模仿。比如天涯首页上大量极为庸俗的什么剩女的苦闷,什么相亲女大战极品男,这种东西都是病态社会下典型的心智不成熟,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生活由什么构成,更不能在这个不知走向何方的价值体系中找到归属。

就我个人的意见来说,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是一个较为偏激的科学理性主义者,因此我认为机能主义是“真正科学的”心理学,而且我坚持认为,只有将心理学与生理学紧密结合的研究才是科学的。虽然“心理学的生物学化”早在一百年前就已受到批判,但其积极意义是至今都不能否认的,并且将毫无悬念地继续走下去。

而心理学的其他各学派,显然它们有着各个层面上的积极意义,但我坚持认为它们与社会学一样,只能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维度扩大自己的解释效力。它们基本不能得到真正确定的、一般性的结论。

精神分析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其解释效力仍然值得怀疑,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理论,我更多地是将其作为哲学或社会学来理解。我尤其欣赏弗洛伊德,我认为他的有些理论几乎没有实际意义,但我还是很喜欢,比如泛性论,不过是他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则令我非常着迷,体现了他天才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我个人较为欣赏日内瓦学派对于liftstyle和socialinterest等概念的研究,基本上我非常看重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在个体研究中的重要性,虽然我的理解可能对原来的命题做了过多的发挥。因此,弗洛姆与卡丁纳的理论我都极为欣赏。主要我对“人格”这个东西有些兴趣。但是卡特尔和艾森克的特质论我则不怎么欣赏,觉得这些理论有往星座分析的方向靠拢的趋势。

行为主义的解释效力十分强大,有一段时间我对华生极为崇拜,同时对于所谓基因决定论持极大地怀疑态度。但是后来有一些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发现有些人以及动物(我观察过猫),即使是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中成长,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行为方式以及对于道德品质的取舍,这使得我现在对行为主义持较为谨慎的态度。但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还是有很多东西吸引了我。虽然对于行为主义的应用我已较为谨慎,但我依然认为,社会学习论是个很精彩的理论,很有实践上的价值。

完形心理学对我来说只是“有趣”,我只是觉得那些图片很有意思,它的理论我不怎么关心,也了解得不多。从认知心理学开始,心理学开始学会跨学科了,尽管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心理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但是他大部分理论都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尤其可惜的是,日内瓦学派太倾向于分析儿童心理学,这不是我所关心的。而所谓“人本主义”,我则完全将其当作社会学理论来理解,最流行的就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了,马斯洛的后期理论显得有些很不靠谱。实际上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越到后期就越有一种哲学化的倾向,这是不稀奇的。

很显然,因为我的兴趣是哲学和社会学,所以对心理学各学派形成这样偏好也属自然。不过可惜的是,我感兴趣的东西基本都是不确定的,留给我们太多争论和思索的空间。

实际上,对于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学习,给我的启发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方法理论上的收获。出于对“人”的兴趣,我们总渴望能发现某种方法来分析人的行为,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预测他们的未来。当我在方法理论上还很幼稚的时候,每当看到一个精彩的理论(比如我最初接触到行为主义,或者最初接触到精神分析),总觉得终于找到了解开世界之谜的关键钥匙,没有它不能解释的,没有它不能分析的,没有它不能得到终极答案的。但是当新的困惑出现的时候,美梦破碎了,我发现需要新的钥匙;而当聚集了一串钥匙的时候,遇到新的门又不知道到底该用哪个开。

兰波同学曾经批评我,说我很偏激,他进一步说,你偏激是因为你狭隘,你狭隘是因为你无知。我对这个评论记忆深刻,并且非常恼火,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他说到了点子上。因为你仅仅掌握了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所掌握的是真理,而其余你所不了解的都是谬误。这就是无知的副作用。当然,从逻辑上,无知仅仅是偏激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有些人并不无知,也一样偏激,那个谁(记不清了,弗洛伊德还是弗洛姆。反正是个心理学家)说过,人们习惯于用真理的一面来反对真理的另一面。

扯得有点远,回到心理学的问题上。我经常跟人说,了解一个人是非常困难且漫长的。作为一个咨询心理学的从业人员,尤其当以一种“提问者-回答者”这样的模式去了解他人,并且对方也意识到你在试图了解他的时候,这种了解就更为艰难。这并不是说听他讲两个故事就可以得到一个确切的结论,完全不是这样。

就我的经验,在中国,人们总有一种错觉,认为掌握一点心理学的常识便可以“充分了解”他人,这显然很荒谬。而拙劣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之类的平庸人士,则不遗余力地对当事人鼓吹一种“应该具有的想法”。这种平庸的意见则不但荒谬,而且有害。

这里插一个话题。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某知名人士的“答题集”,他回答了很多生活中有困惑的人的问题。但说实话,就我看到的几个回复,实在是极不靠谱的。因为他总是遏制不住自己要讲“你应该”,尽管这种应该看上去有一种自由主义的博爱精神,但这远远不够。

没有什么应不应该的,所谓的心理健康不过是在个人的舒适度和社会的负面评价之间寻求一种具有张力的平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一切的文化习惯,包括法律、道德和风俗,只是为了消除个体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的行为总是限定在一个可以预测的框架内。一个人表现得“怪异”,从现象上看仅仅是他的行为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并且没有寻找到合法性依据。而一个人感到不适,则是外部环境与他内心的舒适性的要求形成了冲突。因此消除困惑的重点在于消除观念与环境的不匹配。如果跳出当事人具体的生活环境,而大谈一个千里之外的价值上的“应该”,这很不恰当。因为如果他按照你的价值去取舍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与生活环境形成更为激烈的冲突。

总之,心理学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就相对人自身的复杂性来说,依然是微不足道的。除去那些生理学上的研究,绝大部分结论都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或者是思辨层面上的价值,它并不是巫师的水晶球,像放电影一样播放着过去和未来。心理咨询的积极意义也极为有限,即使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一辈子大概也就只能治疗一百多个心理疾病患者。而在天涯首页的那些平庸故事中,多少回帖者从这点匮乏的信息中言之凿凿地对别人提出意见,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绝对准确无误。这反映出我们的生活已然处在一片自负的愚昧和杂乱的混沌中。实际上坦率地说,我也曾经干过这种事情,但所有针对当事人的确定性的意见都是娱乐性的胡扯,这些观点的意义就和扔硬币一样,或许是正面,也可能完全是负面的,完全随机,虽然相对来说,有意义的东西要稍微多一些。而实际上,绝大部分“困惑”都仅仅是庸人自扰,如果我们放开一些蝇头小利,并且不要太在意白痴们的看法,日子会过得好很多。

而至于心理咨询,你可以带着娱乐的态度去试试,也可以带着猎奇的态度去了解,但就中国的现状,我对这个行业完全没有信心。如果你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他,我只能说,从统计学的角度,一定有人受益,但那个人是不是你,就很难说了。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03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