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细节
看到这一章,我才真的确定,神机真的改变了、进步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甚至可以回头去翻翻佛本、黑山看看,这两本书有大开大阖的气势,却少了微笑平凡的细腻。你找不到专门的、细致的对平常生活的描述。而一般名作,你去看红楼,他可以对一副对联一个杯子描写半天;你去看水浒,他可以对一个人的相貌描写一大段;你去看西游记,他可以对孙悟空头上冲天花翎描述的活灵活现;三国也一样。神机在佛本和黑山中,鲜有对普通生活场景情形的关注描述,这些几乎都被当做与主题无关的水分拧掉了;到了龙蛇,好了一点,但还不够。到了阳神,一开始我就发觉了神机的改变,到了这一章开始对玉京城过年细节的描述,我终于确定,神机又上了一个境界。他的作品看起来更加的成熟、圆润、细腻、完整。透着股子不急不躁、从容自若的大家风范。虽然不同于修炼和打架那种激动人心的过程,但这样的描写,只要细致、优美了,就会让人觉得这文章有血有肉,很舒服,淡淡中透出真意来。而且也可以磨练作者对情节的把握,对文笔的起承转合。一张一弛,动静虚实相得益彰,我很赞同,也很欣喜。神机加油。
第二:练弓
在很多时代的战场上,弓箭,都是一种比刀枪更有象征意味的兵器。看过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的兄弟想必对封面那个马步拉弓,仰天射月的镜头难以忘怀。弯弓射大雕,西北望射天狼,李广的射石传说,都强烈体现了弓箭的苍茫惨烈之气势,开弓没有回头箭,也表达了一往无前绝不回头的无畏与决绝。
可以说练弓箭练得不是精准度,不是速度,不是灵活度,而是对自身力量的掌控度。后背一条大脊椎就是一张弓,人就是弓!弓被拉开时,脊椎与弓臂合起来就是一个圆,中间一根弓弦是汇聚了人身与弓箭的力量,通过双臂的运作迸射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同于拳脚刀剑的训练。弓拉不开的本质,就是力不强,合不圆,人臣服于弓,主不压奴,整个别扭,发不出力,还要憋死。而弓拉满了就是圆满。弓拉断了,就是仍然不圆,这个圆要偏,泄了气,发出的力必定打折。此时就应换弓。
神机说到:“每次开弓就是要把全身的筋肉狠狠地扭、绞、拧、震了一次”。学过金属材料的都知道,这分别淬炼了筋肉的抗扭度、抗剪切度,韧性、强度,以及材料的致密度。可见选择练弓,着实有效。
ps:那个射虱的过程,我以前看过一位日本禅师写的以弓悟禅的书,里面引用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说是练射箭的基本功,就是挂一个虱子,天天看,直到把虱子看成磨盘一样大,再去射,一射一个准。那是对眼球的易经洗髓,跟孙悟空在老君的炼丹炉里被天风吹成火眼金睛一个样。到后来,小的看成大的,远的看成近的,快的看成慢的。有的甚至还训练用针照着眼球刺过来,要不眨眼,控制本能。练到后来,射虱,射蝇,射鸟,射雕,射马,射人。后羿都射日了哈哈。
第三:练拳
洪易把拳当弓练,以练弓的意境去练拳。手中无弓,却如执弓,练自身之弓,放下铁弓,练人弓。类似的像腿上绑沙袋跑步,就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练法。实际上是把自己放进一个设定的状态中,然后撤离状态后,人就能体会到脱去枷锁桎梏的自由。这是一种以假乱真,去假成真的练法。但是各位看官,这法子不能乱用啊,我高中有个转校来的同学,为了练自己的抗打能力,天天用板凳腿照准自己的胸膛、手臂一阵乱打,后来把心脏震出了毛病,休学了。
第四:出壳,道魔。
神机不是在诠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意义,而是在利用这八个字来描述练魂魄的凶险。想当年释迦牟尼一开始,所见只不过是人间平常疾苦,到了菩提树下成道之前,各种魔相纷沓而至,恐惧、诱惑、美色、迷茫、肮脏都一一显现,三界之内的魔头都感到此人的威胁,急急来阻止。但释迦一心不动,终成大道。我开个玩笑举个例子,这个现象,是符合现代科学定律的。为什么呢?
第一点:速度越快,冲量、动能越大,是不是摩擦力就越大?摩擦力就是魔。神魔不可分,斯言诚哉!佛本中周清呵斥西方小道,云是伪道,魔若消失,神又如何存在?摩擦力都没有,你怎么加速,怎么前进?
第二点:在任何移动的物体加速时,速度越快,不仅摩擦力加大,而且还会产生很多在低速时没有的“异状”,比如温度、形状、大小、甚至质量、物体结构等,都会有奇异的变化。修炼也是如此,随着你魂力的增强,不管是舵手,还是船儿,都得跟上境界,都会受到“压力”和侵蚀。一块陨石从天外飞来,落到地球前已经有绝大部分被燃烧殆尽,渣都不剩。这是挣脱时空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