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胎换骨”一节,洪易看到元x天珠熬成的汤汁,大感天地造物的神奇,生出“天地之中的各种秘密,真是浩大无穷,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远远比人的厮杀争斗,勾心斗角要来得有趣”的感慨,本人觉得这是神机一个伏笔,暗示洪易今后的人生不再只是争名夺利,而是修道求真。
“道”之为物,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恍兮惚兮、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道”既不可直见,如何“修道”?古代先贤经过长期艰苦不辍的探索,终于得出了一个方法,也就是“求真”,也即“修真”。何又为“真”,“真”即真知真性,人生在世,所见所闻多不过百丈,相对于天地六和、寰宇四方来说细不可计,可说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且现在尚不能尽知把握,过去更不能追溯、未来更不能把握。人若能以一己之力,破六识所限,照彻天地四方、过去未来,不坠迷障,则可得真知,简单的说便是不断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当人得了真知,心志也就自然而然的脱离了纷扰,获得真性,也就是道家的情境、佛家的空寂、儒家的浩然。
如何求真,庄子有言“技近乎道矣”,是说技艺高超已到了道的境界,也可以这样理解求道可从技始,由技而成理、由理而近乎道,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武功演艺,达到一定的造诣,都有一种巨细无遗、尽在掌握的境界,这便是真的体现,也就是“前知”,为我国传统文化至高造诣的表现,譬如道家的未卜先知、儒家的至诚之道、佛家的过去未来、兵家的运筹帷幄等;再往上便有一个所谓殊途同归的至高境界,这就是道的体现。当然这些是以外道入内道,曲折较大。古代先贤总结出了一些比较直接的办法,一是探索人体自身的奥妙,由内而外观照进而探索天地造化,所谓天人合一;一是探索人的精神和意识的奥妙,以求神识不灭,以上就是性、命二途,或主修、或兼修,以求长生久视,成就真道。
佛说万物皆有佛性,单“道心”却不是人人都有的,何为“道心”,苦守清规戒律、畏红尘如虎,那是下乘的心性,如洪易一般感天地造化玄奇胜过红尘迷离百倍,以求真为喜乐才是上乘的心性,更是自然而然,无一丝勉强的“道心”。道心从何而来,由何而发,应是从红尘中来,从迷障中发。道家抱朴归真如婴儿,但从未直接让婴儿学道,而历朝历代很多高道全真原来都是大官、大学者、大仕绅,正所谓“阅尽章台归心起”,释迦摩尼也要当过王子才成佛,经过红尘磨砺、五蕴洗濯的道心才是最坚定的道心,带有一种超脱的意味,看通看透,如雨后彩虹、泥中莲花、明镜照物。天地为炉、阴阳为碳、造化为工,这就有一个磨练的意思,道家讲求出世修炼神通、入世修炼心性,红尘中的锦绣膏腴、五色迷离、爱恨嗔痴的的确确是磨练道心的不二法宝,一念超脱、一念沉沦,就算猛然警醒,也未必能脱身开去,可悲可叹。
话说回来,洪易虽未“阅尽章台”,但“一念化玄”,道心已生,足见其慧根不凡,但其还有为母报仇的执念,还需要在红尘中长久历练,这期间一定是波澜壮阔、颠倒迷离,但可以想象,他最后一定是抛开一切,独自一人闯那和道归真之路,也正是书中序言所说的“到达彼岸”,这是仙侠小说最正常也最浪漫的结局,如果和一个心爱女子一起归隐那是神雕侠侣,和一群美女一起归隐那是。求道之路本就是孤独的,至诚使得修士舍生忘死、忘情弃爱,超脱使得淡然处世、俯瞰众生。
by化外一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