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神》的第一章里用了8个字形容大乾盛世,“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我当时好笑,居然有人掉书袋这么直接的拿红楼梦的词来用。现在《阳神》已经写到三百多章了,写得怎么样?我也用八个字形容,“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就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说,文章要有起伏,要有手法,要有情节。《阳神》呢?洪易以大稷之刀遥指猴子时气势夺人,我想这就该缓一缓了吧?jj没有,还是继续一路凯歌,直到把猴子手下一锅端。这时候总该收敛一下了吧?还没有,又夺神血,与梦神玑接了个火儿,在让人捏了一把汗的时候,开始了科举考试。
谢文渊如何?jj在303章就给大家打了个招呼,洪易认为他堪比圣贤,谢文渊觉察出洪易深不可测,反过来也说明谢文渊不是凡人。到了科考更是了得,“文气精神冲天而起,,足可以与日月争辉”。那是不是只有洪易与之匹敌?不是。八岁的小方圆,“一股精光飘逸而出,直冲天际!上烛霄汉,李神光失色”。
洪易呢?不写。李神光只看到谢文渊和方圆,没看到洪易。洪玄机高高在上,对考场情形洞若观火,也没有看出异样。大乾皇帝、状元常月也都没看到。“轰隆!一股庞大压抑的精气,陡然之间,冲上天空!百圣齐鸣!”。不鸣则以,一鸣惊人!
从这些也看得出,jj在局部情节上是很有技巧的,而总体走向的一路高歌,这大异常规之举,恰恰是jj的过人之处。别人以为不可能有更好的情节出现了,他偏偏就有;就好象唱高音,别人觉得不可能再高了,他偏偏就高上去了。听说这厮是下棋的,我想应该也是力行险棋,不死不休的那种风格。
总之到目前为止,jj总给我有出乎意料的感叹!我没别的办法,只好用票砸他了,管以后情节会怎样,先砸挺这丫的再说!
最后我再抄一个故事给某些朋友看看
相传有一天,徐渭看到春暖花开,风和日丽,就独自出门漫行。走到一个凉亭,看到里面有几个秀才围着几张画谈论着什么,就走了过去,一看才知道那几个秀才是在题诗,再看那些诗,都是陈词滥调,不堪入目,徐渭不觉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可惜了”,说吧还叹了口气。旁边的秀才见了,心中气愤地说:“兄台大才,请题诗一首,也好让我等拜读。”其余的几个人也连声附和。徐渭也不推辞,随手拿起一张名为《柳亭送别图》的画,一看,发现画上画着一对男女在十里长亭中依依惜别,亭边种着几颗柳树,柳枝在春风中摇摆。再看笔法,虽非名家手笔,却也颇见功力。徐渭想了一会,拿起笔迅速写道:
东边一棵柳树,
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棵柳树,
北边一棵柳树,
旁边的秀才见了,讥笑道:“这是什么诗啊?老是柳树柳树的,全是废话!”徐渭听了,一声不吭继续写道:
纵有柳丝千万条,
怎能绾得行人住?
秀才们看到后面两句,顿时不作声了。徐渭停笔起身,这时一阵杜鹃的鸣叫声从上山传来,顿时有了主意,于是低头继续写道:
山前鸣杜宇,
山后鸣杜宇,
山上鸣杜宇,
山下鸣杜宇,
‘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
写完诗,徐渭扔下笔,拂袖而去。旁边的那些秀才们读着这首诗,越看越是觉得情景交融,意境非凡,不觉都惊呆了。这是一个秀才发现徐渭走远了,立刻大声询问道:“请问先生大名?”徐渭远远答道:“山阴徐文长。”
在这里,希望jj能继续写出鬼神之笔,同时也奉劝某些朋友,在人家写“柳树”的时候,千万别摇头晃脑地炫耀自己的高中语文成绩。这人家说不定不是“人家”,是大家。
by掌中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