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刚刚升起,辎重马车吃力地在坡路上爬行,马蹄在春雨过后的路面上直打滑,不管那些曾经的战马如何摇头摆尾,拼命努力,马车还是像陷在路面一样。车夫徒然的甩着鞭子。
最后洪海涛不得不下令让一半士兵去推车。在一片闪亮盔甲的合力推动下,马儿们低垂着头,跌跌撞撞的把车拉过坡顶。
周围的洼地和山谷弥漫着浓浓的湿气,使空气显得格外的清新。
在前面山岗,金洪节立马山顶,看着前方波澜起伏的丘陵低坡,耐心地等待着,他穿一身漆成淡金色的重铠,外罩一件墨绿大氅,羽林军狼居胥近卫骑兵师团的军旗在他身后轻轻翻动。这已经是他在这一带找到的最大平原,虽然只是个丘陵平原,但考虑到岭南亚热带地形的因素,金洪节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湿气在太阳的照耀下逐渐变淡,山峦的身影逐渐清晰,好像姑娘揭开层层缠绕的面纱。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绿的可喜,充满了一股春的气息。
洪海涛越看前面的路,越觉得可疑,也许他称不上良将,但也并非白痴,前方地势渐渐开阔,明显有利于骑兵部队展开队形,当即下令十七师停止追击,坐下等候新编十七师团上来会合。
金洪节接报后笑笑道:“看来姓洪的也不是傻瓜,既然如此,集合全师,我去会会他。”
几枚绚丽的礼花随即升起,在天空中亮起一个大大的“合”字,方圆数十里皆可瞧见。
调整队形的鼓声、催促加速的号声交织在一起,终于正式拉开了小塘里伏击战的序幕。
自天顶俯瞰,洪海涛部位于十点钟方向,呈高度戒备行军纵队,半个时辰后,羽林军狼居胥近卫骑兵师团雄伟的身姿也开始显现,仿佛一条沉重的铁河从山脚缓缓流过,在五点钟方向摆开了一个腰带状阵形。
整个师团分为十六营,每营二百五十骑。前排两个枪骑兵营,中军有八个营方队。官道太窄,有四个营方队纵马爬上了两侧山丘。两个营作为战役预备队殿后。各营营长在其间奔来驰去,大声呼喝。有经验的骑兵开始检查武器,拔几下马刀看是否能顺利出鞘;把手伸进装霹雳投弹的皮袋查看弹药是否带来。年轻人呼吸变的急促,手心不自觉的冒出汗液。
“天啊!是整整一个骑兵师团!”洪海涛眼角连跳,暗暗忖道。
他咽了口唾沫才道:“全军变阵!重甲长矛兵前出,装甲掷弹兵举盾,火枪兵炮兵装填弹药!”
席地而坐的军士纷纷起立,像忽然长起来的一大片黑松林。五千重矛分为两排十个方阵,第一排六个方阵,第二排四个方阵。军士们肩抵着肩,后排重矛手将长约六米的重矛压在前面兵士的肩上,矛的长度随队列靠前而缩短。重重矛尖宛如猥刺,矛尖闪烁着慑人的寒光,对着前方一动不动的严阵以待。
而火枪兵则开始了射击前的准备工作,只要对前装燧发枪有个大致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种准备乃是极其繁琐的,按照火枪步兵战术手册上的规定,第一步,将击槌(燧石)扳至已击发位置(安全位置)。
第二步,用右手拇指上戴着的小布套将火药锅抹干净。
第三步,把枪移到靠右手边。
第四步,从子弹皮盒里取出纸包铅弹和火药。
第五步,用嘴咬开弹药纸。
第六步,倒少许火药在火药锅里做药引。
第七步,关上火药锅盖。
第八步,把枪移动到前方。
第九步,把枪移动到左边准备装填弹药。
第十步,将弹药包放在枪口,此时火药自然落入枪膛,并将弹头连同纸壳一起塞入枪口。
第十一步,抽出枪管下的通条。
第十二步,举起通条,掉转一百八十度,将宽头向下。
第十三步,调整通条手握位置,顶住右胯,并将右手下滑。
第十四步,将通条放入枪口。
第十五步,将子弹和火药推入枪膛并捣几下。
第十六步,抽出通条。
第十七步,举起通条并掉转方向。
第十八步,调整通条手握位置。
第十九步,将通条放回枪身储藏位置。
第二十步,将枪上肩。
第二十一步,准备射击,把枪从肩上取下,击槌(燧石)扳至待击位置,身体向右侧转半步。
第二十二步,预备,平举枪,枪托抵住肩膀,大略瞄准。
第二十三步,射击。
步骤确实非常罗嗦,但这些都是前装滑膛燧发枪发射程序的正式规范动作,是非常有效和有序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火枪的射程和准确度问题,火枪兵就必须依靠密集的队形和火力才能给敌人带来较大的伤害,效果大约在七十至八十米的距离上最佳,虽然一个熟练的火枪步兵可以在一分钟内射击两次,可一旦面对骑兵的大规模冲锋,这样的距离其实也只够射击一次罢了。(骑兵的全力奔跑速度约在每秒五米,冲刺速度约每秒七米)
步兵对上骑兵,哪怕比例是二对一,也很容易一战即溃,所以他必须再次调整阵形,改作前厚后薄更利于防守的不对称圆阵。
洪海涛知道,当身著重甲的骑兵集体冲锋时所产生的噪音加上视觉效果,会使得面对他们的步兵们感到震憾,尤其是以训练度越低的话,越是容易因为「骑兵恐惧症」而导致崩溃。
所以洪海涛对位于左侧的新编十七师团特别不放心,不惜把身边的卫队都调派了过去充作督战队。又把带来的二十门虎蹲炮放在自己眼皮下面亲自掌管,无论如何,计划是自己定的,哪怕付出两个师的代价,他也要击败金洪节师团,才能向郑明玄证明自己的正确和重要。
看着敌军缓缓结成圆阵的金洪节,神情诡异地一笑道:“准备好了的话,那就,”他手甲碰在铁盔上当的一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