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场发生在1380春天的重要战役,后世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
“岭南战争是帝国战史上的一次伟大战役。圣祖永旭陛下不顾自身安危而决定御驾亲征(注:当时圣祖陛下还只是大汉储君),决策睿智英武,继而身先士卒,不惜以万乘之尊亲临一线,实乃我帝**人的楷模典范。”大汉帝国正史如是说。
“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而且是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结果因为圣祖陛下的一意孤行,导致了帝国内战的提前爆发。”这是和平主义流派的评价。
“独裁者常常借助战争来扩大自己手中的权力,他们总是乐此不疲,龙羿也毫不例外,虽然后来呼兰人的全面入侵,将龙羿的**合法化与正义化了,但仍然不能掩盖他是独裁者的真实本质。”这是白水潭宪政主义者的一贯看法。
“岭南战争,是政治上的杰作、军事上的巧合。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所以当郑元举愚蠢的先与上高王勾结干涉朝政,其后又和朝廷公然对抗之时,一切均已注定。”后来的文明国家联盟(简称文联,大汉帝国也是这个联盟的永久主席国)首任秘书长,兼文明国家联盟北极星军事安全条约组织(简称北约)秘书长哲无书在日记中如此描述道。(哲无书也是唯一一个兼任此二职位的帝国官员,在他之后,文联秘书长和北约秘书长就再也没有人同时兼任过)
正史野史看来分歧颇大,同时代人的描述也见仁见智,那么,这场战役到底是如何进行的?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去探究一下背后的真相吧!
帝国的大军在沉沉的暮色下沿着赣粤官道摆开了阵势,龙羿亲自带着中军卫巡视大营,一干将领在他身边并辔而行。
“河源战役打的还算不错,金洪节、金孟准两人的临阵机变、南下奇袭,更是叫我们大本营各位将军们赞叹不已,”龙羿笑着摆手,“唯一遗憾的是,宇文同上将军也恁地小气了一点,在我军连胜数场的大好情势下,还念念不忘他那些战时禁酒的军纪条例。”
众将闻之皆大笑。
宇文同也笑,环视诸将道:“大家放心,等活捉了郑元举底定南方,本座保证与大家一道放开酒量,来他一个不醉不归。”
随着一艘飞艇的缓缓降落,一个小军官飞奔来报:“殿下,宇文将军,空骑营发现敌军全军拔营北上,直奔我军大营而来。”
龙羿勒住了坐骑仰首向天,眯紧了眼角道:“终于来了。”
宇文同肃容道:“各军统领按计划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等候殿下和我的命令。”
两路大的行军纵队,沿着赣粤官道向北直进。杨村,已经被郑元举的贯日军团抛在了身后。现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河源。
十四万人的大部队行军的确是一件相当壮观的事情。马匹、大炮、大车、和满地翻滚向前的穿着黑色军装的士兵。路上的烟尘卷起老高。任谁看着自己手下这种气势,都有一种挥斥方遒的感觉。郑元举自然也毫不例外。
他在马上挥着马鞭,朝对身边的随军记者道:“按我的话写下来,我贯日军团军锋所向,无所不摧!杨村以北敌军,纷纷望风而遁…………就照我的意思,写好了发到广州各大报纸上去!顺便通电全国,阐述我*当今太子不当乱命的坚定决心!”自从接到河源失守的消息后,他是越来越喜欢在广东各报纸媒体面前表演了。
幸好贯日军团除了这个现在作秀上瘾的总统领外,还有始终低调做事的幕僚统领毕海丰在。他在行军路上就紧急召开了一个会议。几十个将官边骑马边谈。
比起郑元举的自信满满,这些贯日军团里普通将领的精神状态就差多了,个个神情萎靡不振,强作笑脸相迎,虽然郑元举努力给他们洗脑,证明己方是在和穷兵黩武、肆虐成性的太子作正义的斗争,但他们还是从内心里觉得自己是在参与一场叛乱,这可是与整个帝国在较量,他们对前途深感渺茫。
夜幕渐渐降临,郑元举下令全军在麻陂村一带扎营,他沉脸道:“毕海丰,这可是交战前的最后一夜,你让各军加强警戒,注意北面的一举一动;另外,叫所有的斥候连队全体出动,在方圆二十公里各处仔细搜索,发现敌情马上回报!”
整个贯日军团慢慢停了下来,十几万大军打开行囊,放下了装备,享受着战前的宁静。对很多士兵来说,这也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个夜晚了。
天空露出了鱼肚白,火头军永远是起得最早的,他们开始默默的起火做饭。
两边的将领也早早的起身作着战前准备,不过随着人心的动摇,局势正越来越朝着对帝**有利的方向变化。
战争归根到底是实力的较量,在名分、法统、人数、装备和训练度上都要高明一些的帝**开始掌握起战斗的主动权,在自信心方面开始形成优势并有继续加剧的趋势。
龙羿并不准备一开仗便向郑元举大举进攻,按照他的制五权理论,现在正是朝郑军将领发起心理攻势的时候。
硬拚自然是实力的较量,但同时也是实实在在的兵力消耗战,任何名将除非为了某种战略意图,否则都不愿意进行这样战役。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这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在热兵器时代,都是无法避免的现实存在,即使是大获全胜的胜利方,往往也会有导致大伤元气的结果。龙羿并不想付出过多的代价来换取胜利,因为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必须尽量在岭南战事上减小损失。
当然,龙羿的顾虑还不仅于此,他更在意于战略意图的实现,他要得绝不仅仅是击败郑元举,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郑元举在广东的力量彻底拔除,所以他的眼睛不能只看着郑元举的主力大军所在,还得时刻注意着广州、惠州等地的战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