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骑在马上,一身铠甲发出精光,头盔上的盔樱在风中微微颤动,他的战马立在一个小山包上,身边有一百名左右的亲兵护卫,在他身后的胁迫后面是黑压压一片的骑兵,将身后的这片山坡全部覆盖了,看上去怕不是有几万骑兵,这些骑兵在马边上静静的战力,马匹也是训练有素的战马,基本上没有乱动乱叫的,都安安静静的随着主人立定。
远处尘土扬起,一骑远远的飞驰过来,到了小山之下也不停留,直接纵马上了小山,在李光弼面前下马跪拜禀报道:“禀报节度使,乌兰并无敌人来攻,一片平静,我们前出的侦骑已经放出去一百里都没有对方大军的踪迹,最远的到了两百里才遇到安西骑兵,两组二十个兄弟死了十四个,只回来了六个。”
李光弼沉声说道:“知道了,再探,有消息马上回报。”
“遵令!”那骑兵拨转马头去了,很快身影就消失在远处,在十五里以外就是乌兰这个不大的小城,现在加上原来的乌兰守军有一万三千唐军和三万民夫正在修城筑营,这时一个明显的肥肉,也是吸引李佐国前来的一个诱饵,要是城防弄好了,李佐国想要攻下来那是非得损失惨重不可,李佐国要是以为乌兰空虚,可以先夺下乌兰,那么乌兰城中的唐军和民壮就会依靠城防拖住李佐国的大军,就算是李佐国十万大军来攻也可以拖住十日以上,李光弼的骑兵部队就能够马上攻击李佐国的大军。
正在和乌兰守军激战的安西军必然不会抵挡住两镇节度集中在一起的五万铁骑的进攻。那么此战就能一战定胜负,这是阳谋,李佐国不攻就准备接受进攻一个牢固的乌兰城的损耗。进攻则会在兵力受牵制的情况下被李光弼的骑兵偷袭,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计策。
但是李光弼的大军已经在这里等待了十天了,这十天虽说并未下雪,天气也不是很恶劣,但是早春的天气夜晚也不好过,而李佐国根本没有理会乌兰的筑城的行动,大军一直没有从凉州行动。
李光弼看着天色渐晚。挥挥手说道:“回营吧,李佐国今天看来又不会有行动了。”坡后的骑兵在一声令下之后纷纷上马,五万骑兵分成两路声势惊人的退回去十里。那里有一个临时的营地。
就在李光弼的骑兵离开不久,距离这边约十里的几棵矮树边上的两丛灌木突然动了起来,仔细一看才知道是两个身上插满了树枝的人,这两人身上插的树枝十分巧妙。只要人爬在地上不动。那么不管从那个方向去看都是两株生长得比较旺盛的灌木罢了。
这两人慢慢的退后,一直退出去约有两百米的样子,转过了一个小山包,小山包后面不远是一条小河,水极清,也不深,看上去没有任何异状,两人站起了身。站在前面的汉子身材不高,抖落了身上横七茬八的树枝和叶子。浑身的肌肉仿佛要透过身上的布衣跳将出来,显得非常的剽悍,身后的一个汉子则要高一些,年纪不大,脸上也是一脸精悍,当先的那汉子正是万海,自从伤愈之后万海还是属于银营,但是明面上的身份却成了李佐国直属疏勒军的斥候校尉。
这次侦查任务由万海亲自出马,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李佐国并未对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位大唐名将掉以轻心,万海两人往前走了几步,身影突然消失了,原来是在这个山坡后面挖了一个比较长的坑道,坑道出入的口子覆盖了一些野草,是就着地上的一个裂口扩展挖出的,里面还有五名斥候在,门口放哨的一个,外面还有一个暗哨,因为早就看见是万海两人回来了,所以里面的五人也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对万海行了个军礼。
再往里面走却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这是一个半埋在地下的掩体,上面也是用了很多伪装,也难为万海他们找了这个地方了,十匹战马正在里面,万海他们在这边监视李光弼的骑兵大队已经有十天了,早在二十天前万海就带领手下这十人在这里埋伏下来了,自从十天前李光弼的大队骑兵来到了这里,万海就放出了消息。
李光弼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和郭子仪的打算早就暴露无遗,当然也等不到李佐国的大军了,万海进去之后就问一个年纪稍大的汉子:“今日的飞羽来了没有?”
那汉子是专门配给前面斥候使用的飞羽,也就是喂养游隼的驯鹰人,现在李佐国军中进来了一批传信的游隼,已经能够做到迅速将信息传到几百里之外,这对于还是只靠骑兵传信的唐军已经先进了很多。
那汉子拿出一个皮卷递给万海,万海看过之后说道:“唐军大队骑兵还在,每天还在在距离乌兰十五里处守候,将这个信息传出去。”
那汉子点头应了,万海就说道:“镇守使明日就会大军出动了,唐军的骑兵在这边吃了十天的西北风也够他们受的了,我们还是盯住他们的骑兵,吩咐左右的三个小队再往前面探一百里,一定要小心,看看可有我们这边没有掌握的军队。”
万海吩咐完了就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拿起一个皮囊开始喝水,喝了几口边上一个战士递来一个饼子,这是李佐国军中的主要干粮,饼中混有牛肉和盐,干吃虽然较硬但也能够下咽,能够生火的话加热水一泡就是一碗浓香的面糊汤,很能够补充体力,现在万海这个条件肯定是不能生火的了,只有干吃。
万海正和饼子搏斗的时候跟他一起侦查回来的那年轻人说道:“校尉,你说这次我们能够打赢吗?李黑子他们那队可是到中卫外围看过了。说是帐篷把真个草原都全部盖了,人马车队多得不计其数,看样子三十万人都有。我们安西军这边才有十万左右的兵力。”
说着这年轻的斥候脸上带了担心,万海努力的将口中饼子咽下,拿起水囊猛灌了几口,将卡在喉咙里的饼子冲下去,舒服的叹了口气,撇了这年轻人一眼说道:“王毅,你这小子瞎担心什么?镇守使经常说的。真正的强大的军队并不是看谁的人数更多,而是看那边的士气更高,装备更精良。训练更有素,我们疏勒大军和敌人交战几乎每次兵力都不占上风,但是每次赢的都是我们,光比人数是什么问题都说明不了的。专心的侦查。多看多学。”
那叫王毅的年轻士兵点点头,随后满眼放光的对万海说道:“万校尉,你可是亲眼见过镇守使的,还是镇守使最早身边的侍卫出身,我听人说镇守使身高一丈二,每顿要吃一头牛,最强壮的战马都驮不动镇守使,镇守使霸王拐突枪一出。一万人都打不过镇守使,被杀个七进七出。是不是这样啊?”
“噗”的一声,万海才喝进嘴的一口水全部从鼻孔里面喷了出来,弄得万海连连咳嗽,王毅也吓了一跳,连忙拍万海的背,万海缓过气来一巴掌抽在王毅的头上,口中骂道:“小兔崽子,怎么把镇守使说成了妖怪了,有这样的人吗?那不是人了,镇守使比较高是真的,也没有那么夸张,一顿吃头牛更是笑话,那里听来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王毅摸着被打的头嘀咕道:“我们边军这边的军中都这么传,我回家的时候我娘供的镇守使的画像不是就那个样子吗?”
万海哭笑不得,要是从李佐国正规的辅兵营出来的战士就不会问这个可笑的问题了,李佐国至少每两天要出现一次,和这些士兵同吃同练,每月的军中小比,每年的军中大比李佐国都要出现,所以疏勒军几乎所有的士兵都认识李佐国。
而王毅这一批斥候则是边军的编制,唐军安西大都护的编制分为两种,一种是镇军,也就是安西军这样的直属大都护府的部队,这个属于机动部队,随时会出发跟周边的国家进行战斗的,还有一种就是边军,现在编制有三万人左右,边军也是属于安西大都护的管辖,但是边军是专门守在大唐边境上百个关卡据点城堡之中,相对固定一点,很多边军是就地招募,就在驻守的边关服役,所以他们没有见过李佐国。
王毅这一批斥候是从望乡堡抽调出来的,因为对大食的边境已经推到了安齐斯关一线,所以原来的边境三堡就成了后方了,李佐国就将三堡的一千五百边军收归了疏勒直接统领,而其中的五百骑兵直接划归了斥候这边,也就是万海这里,所以王毅真没见过李佐国。
万海说道:“别这么乱猜,到时候我派你回去给镇守使传信,这样你就能看看我安西第一猛将的样子了。”
王毅满脸开心用力的点点头,李佐国正是军中军人的偶像,十五岁从军,百战百胜,灭国无数,神力惊人,爱兵如子,还让整个安西军民日子越过越好,这种高大全的宣传出自楚天舒之手,效果惊人,在几乎全部是文盲的百姓心中李佐国被神话了,所以李佐国手指头一指,打大唐,从上到下几乎没有迟疑的,王毅这种军中的士兵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还有见过李佐国的士兵更是死心塌地,那种无敌猛将的姿态是刻骨铭心的,军中就是如此赤裸裸的崇拜武力的地方,特别是冷兵器为主的时代。
李光弼此时已经巡营完毕,回到了自己的帐篷里,亲兵帮助他将身上的明光铠卸下,李光弼坐在点了一盏油灯的矮几前面拿起笔,开始给郭子仪写信,李光弼信中直接说李佐国肯定不会踏进这个圈套了,现在大军如果不到乌兰,那么李佐国完全可以耗着,李护的大军已经逼近安戎关,一旦安戎关不保,李护东进可击长安,北上可出现在乌兰的背面,这样整个大军就被动了,还请节度使早做决断。
李光弼将这封信收入信封中,封上口打上印泥。在印泥上用自己的银质小章盖了印,就吩咐亲兵连夜送往中卫。
第二天郭子仪收到了李光弼的信,考虑了不久就下令中卫的十万大军开拔。分成三拨向乌兰进发,同时令李光弼的五万骑兵靠近乌兰不必进城,在城外扎营,作为乌兰防御的外围机动力量。
十万大军旌旗招展,锋刃如林,战马如蚁,大军遮天蔽日浩浩荡荡往乌兰而来。郭子仪亲自坐镇中军,随行的民壮辅兵达到了二十五万之巨,辎重队伍延伸的距离达到了三十里。这是一只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队,也是大唐的最精锐的部队,步军战士身穿山文甲,骑兵则是鱼鳞甲。随着前进的脚步铠甲兵器的碰撞声十几里以外都能听见。
李佐国在郭子仪大军一出发就收到了消息。在凉州的安西大军立即做出了反应,加上从潼关撤回的约一半也就是四万人左右,李佐国的八万安西军也从凉州出动了,两万前突的骑兵向前逼近,一直压到了距离乌兰只有一百里的地方,两军的前哨骑兵遭遇了,双方二话没有就开始了直接较量。
双方的兵力对比为李佐国十万,郭子仪、李光弼十五万。李佐国骑兵三万,郭子仪、李光弼骑兵五万。步兵对比相差不大,但是李佐国这次手中足足带上了一万陌刀兵,这是李佐国手中的杀手锏之一,在安西陌刀兵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兵种,而且是精兵中的精兵才能够入选,完全是战场上移动的长城,不管是面对步军还是骑军,陌刀兵都是绞肉机一般的存在,而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没有意识到这点,两人都认为自己一方要战友很大的优势,李佐国是被自己的阳谋逼出凉州来决战的。
在这种情形下双方连上辅兵接近六十万人的庞大军队接近了,乌兰这个朔方节度和陇右节度之间的不起眼的小城成为了双方大军决战之地,不知道会有多少唐军和安西军的将士在这里流尽鲜血,双方都有拼命的理由。
这种规模的决战可不是和草原部族战斗,草原上也会动不动就说出兵十万之类的,但是那是连精壮带老弱全部算上的结果,甚至连壮妇都要算,现在双方的战士都是职业军人,辅兵是根本没有计算在内的,李佐国面对这样的敌手也是前所未有的慎重。
骑兵早早的就洒出去了,和李光弼的骑兵绞杀在一起,和李佐国的骑兵相比李光弼的骑兵装备和马匹都要差,但是李光弼的骑兵人数占优,双方的骑弩李佐国这边要占优,但优势也不是很明显,铠甲上面李光弼一方就要瞋目其后了,李佐国的轻骑兵现在改良轻铠的重量连上头盔只有十二斤,而防护的强度却能够达到当年李佐国手下重骑兵的水平。
李光弼手下的唐军骑兵的标准铠甲是鱼鳞甲,其重量达到了十八斤,是不连头盔的重量,这种鱼鳞甲的放箭能力不错,但是因为是比较昂贵的铠甲,所以只有大约两万人装备有这样的铠甲,其余的三万骑兵装备的是铁环甲,皮甲,铁环甲是用一个个的香烟盒大小的铁环在皮革上面直接穿缀做成的铠甲,近战防护性还可以,防箭的能力一般,主要这种甲便宜,铁环多一点防护能力就强,少一点防护力就弱,也便宜,皮甲就不说了,一般是李光弼招收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主要装备的皮甲。
双方对箭术,弓弩过去李光弼的骑兵看上去只是稍微的处于下风,不管是一百人也好还是两百人也好的骑兵对战,弩箭互射李光弼的骑兵都要比李佐国骑兵的伤亡高出两成,但是一旦近身搏杀伤亡的差别就达到了五成,一般要是兵力相当,只是射射弩箭还能够跟李佐国的骑兵纠缠一翻,但是一旦肉搏,那么李光弼一边除非人数远远超过,不然必败无疑。
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一个结果,李光弼一方的骑兵战败了之后逃跑,李佐国一方的骑兵从容的将自己落马死伤的骑兵带走,而同样是落马受伤的李光弼的骑兵就倒霉了,不是因为没有几十救治死去,就是被安西骑兵俘虏了,这种损失在双方骑战开始的第五天李光弼就发现了不对。
短短的五天唐军骑兵居然损失了两千人,这不算伤了之后回来的,全部是死了或者失踪的,李光弼知道自己的骑兵在这场前哨战中输定了,他也是很有决断的人,立即就收缩骑兵,回到了乌兰城后面营中,除了快马派出侦骑,都是最好的良马侦查,不在用骑兵和安西骑兵缠战了。
安西大军从容的在骑兵掩护之下在距离乌兰城唐军大营十里处扎营了,双方都能够看见对方庞大的营地和众多的士兵,就像两只巨龙各据一方对峙起来。
李佐国扎好营地之后没有马上展开攻击,而是带着所有的将领登上了营地外一个小山坡观察乌兰城,此时乌兰城上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在观察对面安西军的大营,双方林立的大旗随着春天的风朝同一个方向招展,但是一边最大的军旗只有“李”字,一边却是一个巨大的“唐”字。(未完待续。)
PS: (内牛满面!从来没有想过会有那么多月票,你们太威武了,虽然名次不高!但是偶还是要拜谢你们!你们最棒!)